国有媒体资源型转型若干思路

学习园地 2021-09-30 11: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媒体取得了快速发展。但2012年之后由于互联网的剧烈冲击,出现剧烈下滑。面向互联网的数字化转型也困难重重。国有媒体之前的行政许可等资源优势被互联网彻底打破,又囿于各种因素而难以像互联网平台企业一样打造巨型的生态型互联网平台,这就需要国有媒体采取资源型转型思路,利用体制性优势,找到新的稀缺资源。 

一、获取稀缺数据要素资源,打造“三智平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可以看出,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未来将起着与土地、劳动、资本等一样的重要作用甚至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国有媒体应该想尽各种办法尽可能地获得稀缺的数据资源。

从目前的数据资源种类来看,一是社交数据,如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平台的相关数据;二是交易数据,如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相关数据;三是国家数据。社交数据和交易数据主要掌握在实力强大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手中,国有媒体很难获得相关资源,而国家数据的价值很大,国家相关数据的公开和服务需要适当的主体来运营,国有媒体是极为合适的运营主体。

具体到国有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方面,应积极获得政府数据资源,并结合当地的融媒体中心建设、智慧政务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智慧行业服务)等具体项目,通过“智慧媒体 +智慧政务 +智慧城市运营(智慧行业服务)”的具体路径,实现彻底的数字化转型。目前,在智慧城市运营方面,主要有浙报集团等参与的杭州城市大脑、长兴传媒集团的慧源科技平台、江阴融媒体中心控股的大数据公司等,此外,目前浙江省的宁波、台州等不少地方正在积极推动“城市大脑”建设。核心是当地的国有主导媒体能够更容易地获得当地的政府数据资源,且当地政府把智慧城市运营主导权赋予当地的国有主导媒体,承接该项业务的当地国有主导媒体也应有足够的市场化能力承接该业务。在具体运作中,需要与技术领先的技术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当地媒体不具备这样的技术能力。

此外,在数据资源获取方面,《南方都市报》、封面新闻、《齐鲁晚报》等媒体的数据化智库转型,也都在积极获取相关的数据资源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各地政府和机构提供能显著提升治理能力的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当下,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国家大数据体系建设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国有媒体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并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源。 

二、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获得相关资源

虽然国有媒体的行政许可等相关垄断资源的垄断优势基本上被打破,但是在资源、政策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垄断优势,并且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新的垄断资源。

1.利用好国有媒体的信任背书资源

中央广电总台的“品牌强国工程”、新华社的“民族品牌工程”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可以为相关国有媒体带来较高的价值变现。

2.新形势下的新资源

在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壮大的情况下,对互联网内容的风控等需求高涨,人民网等高举“内容科技”的大旗,打造有关内容风控的产品和平台。

3.国家给予的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

国家在国有媒体的融媒体中心建设、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资金扶持和更强的政策倾斜,核心在于国有媒体要提出有创意、有潜力的产品和服务来争取更多、更大的支持。 

三、多元化产业资源探索

多元化产业资源探索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体制性优势,以性价比更高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稀缺性资源。

1.投融资业务

一是国有媒体可以通过引进国有企业资金来实现混改。例如,澎湃新闻和封面新闻都引入了国有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中国广电更是引进了国家电网等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二是媒体投资业务的核心是能拿到优质标的,国有媒体可以凭借国有背景和品牌优势获得一定的优质投资标的。例如,凤凰传媒、浙数文化等投资了一些不错的投资标的,获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

2.垂直领域的智慧行业服务商

对于许多长期根植于某一专业领域的国有媒体来说,已经在所从事的领域沉淀了足够的资源、人脉等,成为本领域的智慧行业服务商是可行的转型路径。在

这方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南方农村报》和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廉政瞭望》杂志是典型的案例。

3.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探索

在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土地资源依然是稀缺资源,国有媒体的体制性优势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获取土地等稀缺资源。目前,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方面,做得较好的主要有华媒控股的产业园、《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产业园、湖南广电集团的马栏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成都传媒集团的东郊记忆、《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来源:现代传播  作者:郭全中)